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视维 红色学府8090青年观察
发布日期: 2022-12-02 18:15:11 作者: 浙江省委党校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近期,浙江省委党校教职工和学员掀起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红色学府8090青年观察》栏目推出部分教职工和学员的学习思考,引导大家学深悟透、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判断、新目标、新举措,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社会治理理应展现出更显时代性的理论气质、发挥更具实在性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显然,社会治理不是社会完全被动地接受国家的治理,也不仅仅指除险保安工作。在探索中国之治的过程中,必须摒弃国家与社会的二分,将高水平社会治理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基石。换言之,没有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领域。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大,历届党代会公报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治理进行了阐释。虽然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涉及如下要点:增进民生福祉、防范重大风险、维系平安稳定。这些要点恰恰与国家治理的核心目标——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改善、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可以说,社会治理的良好运转能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社会治理的变迁方向是共同体形态。“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凸显。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党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复杂现实的积极回应,其本质是一种蕴含民主、法治等现代国家观念、保持规范有序与充满活力动态平衡的“党委引领—多元协同”式互动关系。在其中,基于契约精神的互动方式与带有自然或血缘色彩的互动方式无缝结合、相辅相成。但是,它内含的公共精神与排他性亲密关系之间的张力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党委统合正是降低这一不确定性的主要力量。

社会治理的核心功能是增强“制度执行力”。这就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制度执行力为关键,社会治理当以制度执行力的增强为总体方向。需要强调的是,旨在增强制度执行力的社会治理与以往的运动式治理存在根本性区别。社会治理以“人民性”为基本准则,以“公共性”为核心追求,重点回应民众的需求和期待。制度执行力的增强不是一味地强化传统执行者的权力,而是在制度执行中根据治理需要将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主体纳入统一的制度框架,同时强调他们的主体性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社会治理的重点内容是“以民生促民安”,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民生福祉作为单独一块领域进行了阐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共服务问题是触发治理的主要原因,继而极易造成社会无序与动荡。提供优质的民生服务理应是确保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重要实现途径。这就是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能停留在对矛盾纠纷受理和化解件数、化解成功率、初次走访化解率等具体指标的追求,而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社会治理对社会力量的公共参与有着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所承诺的: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社会治理不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无关紧要的“外挂”,它倡导国家对社会的增能赋权,重视党委、政府之外所有社会力量的公共参与。一方面,社会治理所面对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部门或系统所能化解的,需突破主体的边界和局限,而党委、政府亦无法再独自承担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持久地参与公共事务是“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延续。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博士)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责任编辑:易龙飞 李晓波